理论宣讲

百年党史: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动力源”

日期: 2021-03-25    作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卫华    点击量:

 百年党史宏伟壮阔、气象万千。它是党的思想伟力、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初心使命、革命精神、历史经验及政治优势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学习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更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动力源”。

百年党史蕴藏着的精神密码是思政课守正创新之“魂”。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淬炼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丰富矿藏。在这些精神谱系中爱国奋斗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一条主线,是新时代重要的精神动力。思政课教师要在党史教育中坚持历史思维,正确“解锁”百年党史背后的精神力量,才能把“说教”课变成“讲理”课,才能说服教育青年学子传承爱国奋斗精神,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接续奋斗。

百年党史是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之“根”。如何在纷杂的社会思潮中坚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政课教师作用大,担子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而又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师只有深耕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联系历史发展的过程,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和思想指引,汲取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精神内核;才能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这三个“来之不易”;才能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帮助大学生解除思想困惑;才能响亮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理直气壮上好新时代思政课。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深深扎“根”百年非凡党史,笃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讲出理论“力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百年党史蕴含着推进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丰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既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更要在教学内容创新上下功夫。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只讲思政课育人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不谈育人过程的守正和持续性,不能做到把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贯通起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的重要任务就难以落实。只有坚持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育人全过程,坚持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讲好历史故事与中国故事,用党的伟大成就、优良传统、成功经验激励、教育、启迪当代大学生,才能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陈卫华,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